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相关规定,践行“五项管理”精神,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睡眠”指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规范睡眠的好处
1.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充足睡眠可以使大脑功能保持最佳状态,使孩子每天都精神饱满,情绪稳定,记忆力增强。
2.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免疫力提升和生长激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孩子感冒、近视、肥胖的风险,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促进孩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
3. 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容易出现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动,甚至发生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
对于儿童来说,好的睡眠不仅有助于大脑发育,视力保护,也有助于身心健康、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的时间应达到10小时,就寝时间不晚于21:30。
现在学校已经执行夏季作息时间,中午要保证有半小时以上的睡眠,确保下午精力充沛。即便是这样,晚上也应规范睡眠。
2.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
1.影响身高
长期缺觉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危害就是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容易让孩子长不高。孩子在晚上的时候是分泌生长激素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如果没休息,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2.降低身体免疫力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免疫力提升和生长激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孩子感冒、近视、肥胖的风险,也有利于孩子的身高发育,促进孩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
3.影响大脑创造性思维和学习效率
如果没有充足睡眠,不仅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也会变得困难,白天去学校读书也会变得容易走神。睡眠不足对孩子的记忆力、情绪稳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家校合力,加强学生睡眠管理
保持足够的睡眠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守护孩子的睡眠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各方协同努力。
1.树立科学睡眠观,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学校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科普讲座、学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让广大教师和家长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2.合理安排孩子就寝时间
家长可结合孩子的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情况,指导孩子制定个性化的作息时间表,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但一般不得晚于21:20),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我们也建议家长对学生的睡眠时间进行监管。
3.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
教师会关注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4.科学睡眠小妙招
1.建立轻松的家庭环境,营造浓厚的睡眠氛围
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注意营造轻松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保持心情愉悦;睡前2小时内家里最好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视、电脑、手机等荧光屏,因为这些特别容易让孩子上瘾,不想去睡觉。可以把灯光调暗,关闭电视机,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眠环境。
2.保证孩子每天坚持适量的体育运动
多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因为运动能够让人保持好的心情,提升人体的体温,这意味着有更高的睡觉“降温”幅度,即更容易进入深睡眠。
3.保持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油炸食品和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睡前太饿或者吃太多等等。此外,保持一定的维他命或矿物质的摄入也会让孩子睡得更好。
4.建立睡前仪式
孩子入睡前,可以在床前给他读书帮助入睡,这是一种很好的仪式;也可以选择让孩子在睡前看一会书,冥想一会儿或听一两首轻音乐,形成习惯和大脑的条件反射。
为了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让我们携起手来,
科学安排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中学习成长,
绽放最精彩的自己!(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