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信息港公益

新浪微博:泰安辟谣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违章查询

东平地名文化 >> 理明窝摩崖造像

 理明窝摩崖造像

      理明窝摩崖造像属古石刻地名文化遗产,标准读音为“LǐmínɡwōMóyáZàoxiànɡ”。该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堂子村附近的六工山南的半山腰处。明正德八年(1513年)《重修建福寺记》载,理明窝为六工山的俗称。该造像因理明窝而得名。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有比丘尼首先命工就岩壁刻如来像凡12尊,及至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历百余年。在造像之初有弥勒院之称,是摩崖造像与佛教建筑相结合的寺院。清道光《东阿县志》载,此处原称理明窝,后俗称李迷窝,“为弥勒陀院福地,古称理明窝是也,昔有大比丘飞锡而来,结卢窝中,发明禅旨,故名其窝曰理明窝。俗称李迷窝,谓唐太宗迷于此,谬且迂矣”。民间所说的“李密窝”仅为传说。理明窝摩崖造像在半山腰2米多高的突出断崖上凿龛造像,呈“一”字形东西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包括供养人像),均为唐朝造像。最高者1.77米,最低者仅为0.1米。此处造像共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武周长安三年(703年)造像。造像著双领下垂式袈裟,质藻贴体,襞褶流畅写实具有质感。面部丰腴,眉眼细长,五官雕刻细腻,眉间有突起白毫相。胸部突起,腹部略圆,身体上宽下窄明显,具有强健的力度美。头后有双垂桃形火焰纹头光并施彩绘,面带笑意,神情丰富,体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度匠意,透出精神气质的活力感。可谓武周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的标准形象。

  第二期为唐开元八年(720年)造像。此造像是第一期造像的延续,继承了第一期造像的风格特点,同属于唐代成熟期的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风格特点基本一致。

  第三期为咸通十四年(873年)造像。此期造像著通肩式袈裟,衣纹呈粗泥条状,螺纹发髻,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眼球较小突出明显,口光下俯,面容较丑陋,身段亦无优美可言,体现出了唐代造像衰落时期的特点。尤其第1号造像,结跏趺坐。手施无畏与复印,除面相丑陋外,竟然没有刻出耳朵,在国内造像中,仅此一例,较为特殊。

  这三期造像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唐代造像的发展过程。这些造像有的手施无畏与复印、禅定印或金刚印等,还有供养人像,有的手托供品,有的双膝跪地,姿态不同。另外,整组造像的佛龛雕以规正的楣檐处理,还形象地雕有双层莲瓣状装饰,烘托了佛家“清静”的教义氛围。1992年,理明窝摩崖造像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造像题材,多为弥勒、阿弥陀释迦佛等形象,符合当时佛教题材信仰的主流。

  造像之前有建福寺、献佛寺,二寺相连,仅隔一墙。建福寺今存前殿、后殿和山门殿,基本完整,院内原有“文殊问病”等内容的造像碑一通。此寺初建于长安四年、咸通二年增修扩建,五代宋辽金明都有维修。原殿内有塑像,并曾在金大定二十年维修。造像北山顶上有明清建筑玉皇庙,内有壁画。

  理明窝唐摩崖造像,在鲁西一带仅此一处,造像完整精美,年代题记清晰,在山东地区少见,是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中的精品,堪称国宝。它鲜明的风格特点对于唐代造像的断代分期以及石刻造像的区域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理明窝摩崖造像,反映了唐代佛造像由兴盛到衰退的曲折历程,它对于研究摩崖造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主管 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东平县文联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01号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东平信息港 Dongping Literature ang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8-2822003 举报邮箱:jb@sddp.net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微信公众号:泰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技术支持:东平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