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梁山摩崖造像
棘梁山摩崖造像属古石刻地名文化遗产,标准读音为“JíliánɡshānMóyáZàoxiànɡ”。该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戴庙镇东北部的司里山山顶。因摩崖造像凿刻于棘梁山矗立的两大岩石上,故名。俗称千佛岩。棘梁山,因山体遍生荆棘,故名。又名司里山、立良山。明李贤《大明一统志》载:“棘梁山,在东平州西四十里,山顶有石崖,东西判为二,其上架石为桥,可通往来。西南有石洞,镵佛像数百。”另据碑文记载:至宋朝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曾更名“司里山”。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中国北方“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地方志载棘梁山是明罗贯中《水浒传》中晁盖、宋江最初聚义的地方,又载汉梁孝王狩猎曾驻于此山。山虽不高不大,但山体上遍列佛像,它与周围的腊山、六工山唐代造像和东平湖构成了东平境内一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棘梁山峰顶北部突起两块平顶峭壁巨石,呈东西并列状,中间有约1米宽的裂隙分开。佛造像主要集中在两峭壁巨石的东、西、南三面,呈“品”字形分布,遍刻有北齐、唐、宋不同体态的佛陀造像千余尊,比较完整清晰可辨者有600余尊。山中号称“千佛崖”。东崖多为北齐、唐、宋时期的造像,最高的一尊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佩戴高宝冠,面相宽圆饱满,手施说法印,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坐于宽平座之上,其高度在中原一带是最高的,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设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造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作品多为武后时期造像,通体磨光,面相丰满圆润。宋代造像则表情丰富,雕刻精细,特别是36尊罗汉像,各具神态,手持各异物品,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程度较高,主要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棘梁山摩崖造像时间延续长、内容丰富,不仅有佛教造像,而且还掺杂有一定数量的道教、儒家的造像。如在东崖南面的下端就有一宋代“三教通连”造像,东刻“释迦牟尼”,西刻“文宣王”(孔子),中间刻以“老子”,每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较为特殊。
棘梁山摩崖造像中铭文众多,几乎每像(龛)旁边都有刻字、纪年题记,铭刻字数长者达500余字,这些造像题记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三教的融合以及佛教石刻的分布区域和演变规律等许多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从题记内容看,棘梁山摩崖造像者除较多涉及地方官吏和周边百姓外,还有许多京城的高官显贵、官僧以及山西等地的商人,足见当时的棘梁山佛地影响之大。
棘梁山摩崖造像不但在数量上称冠鲁西,而且在中国造像艺术的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价值。如北齐的“一佛二弟子”主体雕像,其高度在中原一带并不多见,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再如北齐皇建二年(561年)的弥勒下生像,是弥勒佛形象的最早表现形式。弥勒像一般为趺坐像,而此处表现为站立势,较为特殊。尤其宋嘉祐二年(1057年)“三教通连”造像,真实反映出宋朝封建统治阶级力主三教调和、依附儒家理论的基本观念。“三教通连”造像在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的雕刻中属最早的一处,这对于研究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发展具有一定资料价值。棘梁山摩崖造像历时1500余年,好似一部中国摩崖造像艺术的教科书,它对于中国宗教史、美术史、书法史的研究以及对于我国摩崖石窟的造像印证断代分期和演变规律以及佛教的区域划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被称为“鲁西石刻博物馆”。2013年,棘梁山摩崖造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