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顶山摩崖刻经
洪顶山摩崖刻经 属古石刻地名文化遗产,标准读音为“HónɡdǐnɡshānMóyáKèjīnɡ”。该摩崖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面半山腰的崖壁上。因位于洪顶山,故名。洪顶山地势险峻,两峰对峙,幽谷深邃,古柏参天。景区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山势险峻,奇石密布,林木茂盛,草地丰美。著名的洪顶山摩崖刻经便镌刻在两峰之下的大型石壁之间。洪顶山摩崖刻经,1995年始见于《中国文物报》所载的《平阴发现北朝摩崖刻经》。这是北齐高僧安道一与来自印度的僧人法洪共同创作的杰作。刻字内容丰富,包括经文、佛名、铭赞、题名碑等,所刻佛名有“大山岩佛”“大空王佛”“高山佛”“安王佛”“式佛”“维卫佛”“毗世佛”“南无舍牟尼佛”“观世音佛”“大势至佛”“释迦牟尼佛”“具足千万光相佛”“安乐佛”。另有其他内容的刻字共计20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刻字群,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这些刻字琳琅满目,气势宏伟,堪称“大观”。
洪顶山镌刻经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两部分,计约10余篇,主要刻有《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摩诃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内容,共计1500多字。经文字径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间,除少量双钩线条刻法外,均为圆底阴刻。南北两部分刻字风格各异:北壁刻经文字较大,约为50厘米,风格接近泰山《经石峪》,但较之更为紧密、凝重且具飘逸之感;南壁刻经文字较北壁略小,具有汉隶风韵,古朴而妩媚,方整且多变,极似《张迁碑》。《张迁碑》原址位于洪顶山北面,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此外,其他内容的刻字大小不一,有横式、竖式,风格多样,趣味无穷。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安道一的手书“大空王佛”四字,高约9.8米、宽约4.1米;仅“佛”字,就高约3.5米、宽约2.5米、笔画宽0.2米。这四个字悬挂于崖间,气势磅礴,笔势飞白,神旺气足,极为壮观。它是目前已知我国境内最大的北朝书法字体,洪顶山摩崖刻经发现有北齐名僧安道壹“僧安道壹”题名3处。
洪顶山摩崖刻经以其丰富的内容、高超的刻技和完整的保存,在我国同期摩崖刻字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除具备泰山、铁山刻字的遒劲、凝重、高古特点外,洪顶山摩崖刻字还具有紧凑俊逸、秀拔洒脱的风格。许多专家学者观后赞誉:“洪顶山摩崖刻字对研究我国宗教传播、摩崖刻字艺术及书法探讨具有重大价值。”并称“大空王佛”为:“北朝摹刻之精华、大字之鼻祖。”
洪顶山刻经是山东境内最早的摩崖刻经。现已查明有北齐河清二年、河清三年(公元563、564年)的题记,可知洪顶山刻经比邹城市四山刻经早约7年,比泰山经石峪的刻经早约10年,山东境内的刻经均受到洪顶山刻经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遗存,洪顶山刻经的书体兼具隶、篆、草三种,全佛典型的书写风格为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的重要特征,鲜明地表现出隶的拙朴遒劲,楷的工整严谨。这对解开史学界关于中国文字从隶到楷的转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尤其对于研究中国佛教的兴衰发展,堪称难得的“文化活化石”。洪顶山刻经犹如这幅画卷上镶嵌的璀璨明珠,持续吸引着众多游客。
2006年,洪顶山摩崖刻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