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信息港公益

新浪微博:泰安辟谣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违章查询

东平地名文化 >> 灵泉寺石刻

灵泉寺石刻

      灵泉寺石刻属古石刻地名文化遗产,标准读音为“LíngquánSìShíkè”。位于梯门镇东沟流村北凤凰山之阳。因位于灵泉寺,故名。

  灵泉寺内有“观音井”深达数丈,常年泉水流出,由地下石沟内流向山谷内,叮咚作响。光绪版《东平州志》载:“内有泉,析雨辄应,故名”,寺即由泉而得名。

  据光绪《东平州志》载,灵泉寺始建于唐代初期,占地约8000平方米,原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旗架及僧房等。现仅存大雄宝殿3间,坐北向南,长12米,宽7.5米,高4,2米,砖石结构,起脊灰瓦顶,背上有砖雕龙、风、花卉图案等。殿内布满壁画,多为佛教内容,原山门殿仅存8根高大的八棱石柱,上有金代题记,其前有6个大型的莲花柱基,直径1.5米,可见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原正殿前有唐开元十九年造像碑一方,雕一佛二弟子像,皆体态丰腴,面部丰满。主佛像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弟子佛站于仰莲座上,袒胸露乳,身披帛衣,体态婀娜多姿,体现了唐代娴熟的雕刻技艺,惜今已被盗。院内还有宋政和元年经幢一石,上刻《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瘦金体书,字体要潇洒飘逸,是宋代不可多得的珍贵刻石。

  寺后摩岩上有唐代造像10余尊,最小的高20厘米。最大者高1.5米,为释迦牟尼像,几乎近于山巅,双脚下踏倚坐,双手抚膝,高耸肉髻,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面相浑圆饱满,通体磨光。其他还有一佛二弟子和单尊佛像等。造像龛外多有题记,惜已漫漶不可读。在造像龛周围还分布有20余个“灰骨龛”,这些“灰骨龛”的存在,为我国的瘞穴制度以及佛教的发展变化等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同时也是“东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泉寺周围还分布有元明清摩崖题刻多处,多是赞美此处的美丽景色。其中明初一赞诗曰:“闻说招提自补陀,凤凰山秀拥清螺。龙泉分派通灵窍,老树参天挖薛萝。罗汉洞深云雾合,索公岩古第允多。摩崖试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水不磨”。淮南癸庵书。正统丁卯七月予因通历山麓。疏灵泉源,过东平州寓,灵泉禅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纪胜览。

  2016年灵泉寺石刻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管 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东平县文联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01号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东平信息港 Dongping Literature ang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8-2822003 举报邮箱:jb@sddp.net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微信公众号:泰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技术支持:东平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