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庄
常庄 属古村地名文化遗产,标准读音为“Cháng zhuāng”。该村位于山东省东平县东北部,隶属接山镇,距县城25公里。村庄始建于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常庄。常姓后,关、李、毛三姓在此居住,后来颜、赵两姓迁来在此生活繁衍,不断增修扩建,形成现在规模,现以颜、赵两姓为主。常庄村清朝时属东平州。1913年东平州改为东平县,常庄村属东平县第四区第九乡;1958年属接山公社;1985年撤区并乡后属张河桥乡;2002年之后张河桥乡并入接山乡,属接山乡。常庄村坐落于金马山南麓,地处东平县接山镇东北部、泰东公路以北、鄣王公路以西。
1939年3月,为了依山(泰山)傍湖(东平湖)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东进支队挺进泰西。3月14日,师部及部分主力部队进驻东平四区常庄村,司令部就设在该村颜景瑞家大院里。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等在此办公,陈光同时居住在这里。罗荣桓住在司令部以西颜承灿家中。
常庄村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村落坐南朝北,背依金马山,整体形态与周围环境紧密依存。常庄古民居群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民俗建筑的重要史料,堪称“鲁西第一古民居群”。
常庄传统文化古村落和古民居,分布着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大圈门、窟窿门、保险楼、复圣庙、72胡同等明、清、民国、文革时期的具有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以及庄北颜家林、庄南赵家林等现今仍保持着原有风貌。其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青石,配以青砖、木,结构浑然一体,独具匠心。村外原有寨墙和寨河环绕,现寨河及寨墙保留部分遗迹。
常庄现存寨墙2处,古寨河、石桥、排水涵洞12处(个、座),古井12处,汉代古墓、古石碑35处(座)。其中,6处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6处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立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建筑最早、最有文化价值的当属复圣庙,其次,常庄北部还分布有常庄寨、颜氏大街南院和北院老宅、大圈门、窟窿门、保险楼、72胡同等明清时期具有鲁西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其中,保护村人的常庄寨、八路军115师罗荣桓和陈光居住过的大圈门和窟窿门、存放钱财的保险楼等特色鲜明,保存较好。
【复圣祠】在古民居群中,有一个重要的颜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复圣祠,又称“颜氏祠”“颜家庙”,是常庄颜氏家族祭祀先祖、商议本族要事的地方。创建于明代早期,毁于明末战乱,清乾隆七年复建,民国年间进行过重修。祠内现存正殿三间,顶脊砖雕四条龙,吻兽高突,保存基本完整。面阔23米、进8米、高4米,三开间,面阔米,进深6米、高6米,石柱高4米。门殿厦柱上刻联“视听音动杏坛间天心独见,虞夏商周随苍内五道维新”。复圣祠内原来碑刻较多,现存清乾隆七年、二十年和咸丰元年重修碑各一方,记载了东平州颜氏族人建庙祭奠复圣之盛举。其中有乾隆七年庠生颜淑清作《望后人建祠堂》,草书碑,镶于庙门内东壁上。复圣祠保存了清早期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整,脊上龙形纹饰代表了其建筑规格之高。碑文记载了东平颜氏祭典及皇恩频加的史实。
【常庄寨】据传是清乾隆年间修建,原是乡人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所建。寨墙高20米,周长约4800米,由石料砌筑而成。东、南、西、三面,墙宽八十公分,墙里屯土十米高,顶部四米宽。北石墙高三米,上面可以跑马。西北、东北和正南面,寨门高大,上面都有装火药的土大炮。据载,炮灯出去有半亩地的一片,威力相当大。东西两边,各有一个便门,显得很矮小。庄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深五米,宽十米,水从东北进,西北出,经金线河,再入汇河。五门都有人把守,早开,晚关。常庄寨是村里抵御敌人入侵的保护工事,现在在原北寨门处遗存一段寨墙。
【颜家大院】南院老宅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共计30余间房屋。有的为平顶房,有的为四合院建筑,布局合理,保存十分完好。颜家大街南、北院民居建筑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颜家大院北院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40米,宅院面积约为2.5亩。大门朝北,门由铁皮包裹。院墙东北角有炮楼,院子南边有阴沟,直通村外赵家林,如遇紧急情况,可从阴沟撤出。当年司令部办公室设在大门东侧3间堂屋内。此屋为石头墙、青砖檐,略微起脊,木梁木檩、芦苇盖顶,门窗宽大。2007年,中共东平县委特建立大理石纪念碑一座,正面行书题刻“东进支队司令部办公室旧址”。现如今,当年罗荣桓办公室所在的颜家大院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险楼】位于常庄西南部,是清末民国初大户颜景航家的宅院,面积十余亩,房屋数十间。村人因这座石楼坚固安全,故以“保险楼”称这座大院。保险楼全用一块块上千斤重的大青石建成,为二层建筑,当时为了收集到上好的石材,颜景航向乡人许诺,每块青石一块现大洋。因为石料齐整,垒墙石缝都没用石灰填补。墙的四周留有碗口大的枪眼,楼下还暗置了地洞,楼上也垒起了枪垛口。现在保险楼遗迹尚存。另有北大寺、土地庙、别楞门、古涵洞等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