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让乡村插上振兴的翅膀
2024-09-25 |来自: 东平住建
2024-09-25 |来自: 东平住建
一村一落皆是景,乡村环境焕然新。走进东平县的村庄,硬化后的路面平整宽阔、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和美生活的景象。近年来,东平县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工作,注重加强评价成果应用,推动解决评价发现的问题,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昔日“龙须沟”今朝变清流“河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美,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东平县以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切实把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对9个建制镇污水设施及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完成13个污水处理站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增铺污水管网1.78万米,排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为东平湖流域水质安全提供了治理保障;在完成建制镇污水提升改造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滨湖水厂建设,实施第二、第三水厂和建制镇污水提升改造工程,全力构建“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城乡污水治理体系。“自从建起了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得到了根治,我们这儿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美了!”村民刘长明感叹道,以前家家户户牲畜粪液随意排放,一度造成当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据了解,目前东平县全县日处理污水能力约8.7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全县700多个行政村居民日常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为建设大美丽内乡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双30”战略落实落地
让农村富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
近年来,东平县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定位、融入大局,强力培植设施农业、生态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牢记富民初心,保持发展定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在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全力壮大设施农业,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广“春瓜秋菜”种植模式,加快形成“一乡一品”发展格局,高效运营蔬菜交易市场,做大电商销售规模,保证了优质产品卖得出、卖好价。
时下,大多数暖棚正处在“闷棚”阶段,然而州城街道亓庄设施农业片区的大棚黄瓜却进入了采收旺季,走进大棚清新的瓜香扑鼻而来,一垄垄笔直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黄瓜,务工群众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分拣,大棚里一派喜获丰收的景象。‘千禧圣女果’丰收以后,我们毫不停歇进行换茬种植。购买了一批黄瓜苗,这批黄瓜苗是6月23日开始定植的,现在正在进行出棚销售,主要销往聊城、济宁等地,一直持续到8月底。目前黄瓜的价格每斤在3.5到4块钱之间,亩产15000斤,亩收益能达到6万元以上。”种植户吴金苍介绍道。
按照“一湖一洼三片区”规划布局,统筹做好湖内湖外结合文章,完成2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动州城黄河鲤、新湖藕虾混养、商老庄稻虾套养、戴庙乌鳢等特色养殖提档升级,加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发展,生态渔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去年6月份,我承包的池塘藻类很多,影响藕的生长,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给水产中心反映后,专门邀请鱼台的技术员,教我们以肥压藻,很快就见效了。”新湖镇养殖户苏义太说。
“双30战略”的蓬勃发展,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小城镇发展稳步推进
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迈向“一线美”“一片美”
2023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名单的通知》(鲁建发〔2023〕2号),老湖镇荣登特色专业镇试点名单,成为东平县唯一上榜乡镇。
近年来,东平县大力实施“一镇一策”,精心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以东平湖为主体,着力打造环东平湖生态特色旅游试点镇,突出银山镇昆山景区和腊山景区,开展东平湖文化特色旅游;以大宋不夜城为突破点,辐射整个老湖镇区域内现代特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并集现代农业、种植和观赏、水产养殖于一体;以现代农业为看点,集聚和利用乡村资源要素,开展接山镇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全镇共有2个山东省传统村落,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平渔鼓、端供戏、莲子画、泰山糖画、东平湖船帮菜等5项非遗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
农村房屋安全水平和品质不断提高
让“忧”居变“优”居
东平县农村房屋主要建设于2005年以前,村内新建农房数量较少,对于现有农房的安全管理是最关键的工作。为保障农村自建房安全,东平县成立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专班,两年来共对9711户经营性自建房和19万6千套其他自建房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将存在安全隐患的1195套房屋采取管控和工程措施,实现了全方位整治。2023年至今,共新建农村抗震房屋64套,农房卫生厕所、独立厨房、淋浴、清洁取暖等配置不断完善,功能品质逐渐提高,农民对住房条件满意度不断提高。
医疗养老设施水平不断提高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现实
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也是防止致贫返贫的关键。近年来,东平县投资4.62亿元建设了大羊、梯门、老湖、旧县、银山、沙河站、新湖7家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康养楼以及第一人民医院、疾控中心、中医院急诊楼附属楼,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为破解老年人养老需求难题,将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两院一体医养服务1.0版本”升级为“医养结合+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养老服务2.0版本”,整合资源,实行区域化集中供养,集中建设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全失能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整体入住,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率达62%以上,依托县精神病院,建设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场所1处,精神障碍特困人员全部得到专业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