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信息港公益

新浪微博:泰安辟谣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违章查询

东平地名文化 >> 子路村

 在东平县斑鸠店镇西部的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名叫子路。

人们可能是问,子路不是孔子的学生吗,怎么成了村名了呢?其实,这个村名的来历,还真的和子路有关。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小孔子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个。仲子十九岁时成为孔子弟子,一生跟随孔子布道、立教(包括从学和周游列国)四十余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捍卫者。

仲子是位“至孝”之人,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不遗余力的赡养双亲,成为古往今来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图中就载有他为亲“百里负米”的事迹。在受教于孔子后,他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照顾家中的父母。他的母亲爱吃陬邑(今山东曲阜)所产的稻米,仲子就经常往返百里为亲负米。《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仲子见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丧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赞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仲子之孝被孔子称为“生尽其力,死尽其思,真乃‘至孝’”。

仲子的美德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两点是“至孝”和“善政”;“善政”最突出的表现是忠于职守,忠于国家。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思想,在一次与孔子的对话中,他慷慨陈辞:“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说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受侵扰,内有饥荒灾难,让我去治理,我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使人人有勇气,并且懂得道理。

仲子抱负远大,不是夸夸其谈,实践证明了他善政为民的雄才伟略。《孔子家语》载:仲子在六十一岁时,出任卫蒲邑(今河南长垣)宰。他任职期间,勤政爱民,重视教化,筑堤挖沟,兴修水利,防御灾害,深得人民爱戴。三年之后,孔子偕弟子子贡想看看这位弟子的政绩,于是来到蒲地。当他看到蒲地大变,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时,连连三称其善。认为他的这位学生以“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当年,仲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时,由卫国向东去齐国,途经滋露村,因长途跋涉,孔子命弟子在滋露村槐荫下休息,子路身强力壮不觉疲乏,探囊取书展卷阅读。后来,滋露村人为纪念儒家典范人物子路勤学精神,便在村子里面建仲子祠,亦称仲子读书处,改滋露村名叫做子路村。

子路村这个地名历史上有几种叫法。分别有“梓麓村”、“滋露村”、“子路庄”、“读书村”等叫法。

 清代地方志记载了一些村名的变化情况。顺治十八年版的《重修苫羊山志》(上册)中有“子路山”词条记载:“在苫羊山南十里山下有记为升堂之贤所经历第也。极有理安平志为读书处。”可见,明末清初“梓麓山”的叫法已经改成“子路山”。

 康熙五十六年版《东阿县志》(卷二)中,有“市集一所,在子路庄。”一句话,还有村内“龙章宠锡坊”和“同胞乡荐坊”的介绍,可见当时的子路村叫做“子路庄”。

 道光九年版《东阿县志》(卷一)中,有“子路山”的词条:“百木山西有子路读书处,宋嘉祐四年里人刘秩、刘可隐等建子路祠堂三楹,久圮。”可见子路山的叫法延续了清初。光绪三十二年版的《东阿乡土志》卷五、卷六中,有“读书村”和“子路祠堂”两个词条。“读书村”在城西南,距城三十里。东界枣园村,南界豆山村,北界阴柳村,西界松柏村。”另记载“子路祠堂在读书村子路山...”后内容与道光版相同。可见在清末“子路村”有一段时间确实曾称作“读书村”。




主管 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东平县文联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01号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东平信息港 Dongping Literature ang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8-2822003 举报邮箱:jb@sddp.net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微信公众号:泰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技术支持:东平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