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信息港公益

新浪微博:泰安辟谣公积金查询社保查询违章查询

外感发热治疗误区

2021-12-02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解表发汗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今天我们聊一聊在临床中外感发热治疗的几个误区。

重视表证的治疗

随着寒潮来临,外感发热类疾病逐渐增多,外感邪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健康问题。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伤寒论》中,关于表证的论述是最多的,太阳病篇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表证经过及时妥善治疗,在外感阶段治好了,就是个普通外感。如果表证不及时解决,一旦入里,疾病就变得复杂而严重,治疗难度更大,很多疾病并非是先天而得,都是外感未能妥善治疗所致。临床上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感冒没有治好,成了鼻窦炎、慢性鼻炎、慢性咳嗽、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慢性肾炎等等。如果最初一个感冒,及时对“证”(强调是“证”而不是“症”)治疗, 就是一两副中药就可彻底治愈,由于失治延治或不对证的治疗,成了重症肺炎、心肌炎住进了ICU,上了呼吸机,估计张仲景在世也是无能为力的,也正是《黄帝内经》所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也提到,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疾病逐渐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最后病入骨髓不治而亡。同样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要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强调善治者治皮毛。

外感发烧的治疗误区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是外感表证的典型症状,也是麻黄汤的方证特点,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应激反应,外因如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侵袭机体之后,人体是要发生反应的,中医抽象地认为邪气侵袭人体之后,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状态反应,此时的发热是正气能够与邪气相争的一种表现。

表证的治疗,重点不在于发热,而是祛邪。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表证解除了,表证的发热自然就没有了。但大部分情况下,不管是我们的医生还是患者,都过分关注发热这个症状了,以至于见到表证的发热,就想方设法地去退热,用及其寒凉的药物,如清开灵、双黄连、痰热清或者物理降温、戴冰帽等等,去遏制、抑制发热,这是治疗上的误区,而好多医生就想当然的认为,发烧了就应该用寒凉药来对抗,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些中成药均性属寒凉,寒性凝滞,主收引,结果就是导致汗孔闭塞,寒邪自然不能通过汗法排出体外,导致冰伏邪气,引邪入里,迁延不愈。临床见的太多这样的误治的病例,经过这种错误治疗,后果往往是,体温正常了,医生和病人都高兴,认为感冒好了,其实是病邪入里了,咳嗽胸闷咳痰迁延几周或几个月不愈,或者慢慢出现了支气管哮喘,鼻窦炎了等,其实都是最初的感冒误治,出现的变证、坏证。所以,这就是临床不辨证,或不会辩证,见到体温高就想当然的用寒凉药清热,导致的后果,作为医生的你,中招了吗?所以用中成药也要辩证准确,否则可能无效或越治越重,提醒大家切记。

都是发热,治法迥异

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三个病位都有可能有发烧症状。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寒凉药来清热呢?

1.单纯表证的体温高是不能清热的。邪气在表,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部位,是一种欲汗出却由于汗孔闭塞而不得汗出的状态,表现为体温的升高,它不是热证,我们要做到的就是通过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荆芥、生姜等药助人体正气一臂之力,将汗孔打开,顺利出汗,使外邪通过汗出而解,就大功告成了。中医也叫开鬼门(鬼门即汗孔),寒主收引,所以寒凉药却只能使汗孔收引闭塞,邪气郁闭在体表,中医叫“闭门留寇”。“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形象的说出了表证发热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就只适用于表证。从另一角度看,表证的发热,其实是个好事情,说明人体正气足,能与邪气相争,如果体质虚弱,类似林黛玉的虚寒体质,她感受寒邪,体温就不一定高,但病情却更重了,就是因为正气不足,无力对抗邪气,邪气非常容易入里而成重症。

2.半表半里的热要和解清热,邪气由表进入了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位于胸腹腔间,即不在表,不能通过发汗治疗,也不在里,不能用清法或下法治疗。这个部位邪无出路,邪郁在胸腹腔间,是郁热,只能用和解法,辩证应用柴胡剂类方剂来解决。

3.里证阳明病的热才是热证,才能用寒凉药清热,若再合并有肠道不通,则需要通腑泄热。温病学派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下,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强调了不到气分的时候不能单纯清气分的热,也是说明在卫分的时候,属于表证,还是要解表的,不能单纯清热。

中医关注整体

中医特别注重人的整体观,毕竟中医更注重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单纯表证,如正气不虚,解表发汗把邪气清理出去即可;不需要辨别哪种细菌病毒;机体虚弱的,解表同时必须要加上强壮温阳扶正之药,以扶正祛邪。以免过汗伤阳气,仲景最常用的是加入附子,来振奋人体的阳气;如果同时合并有气虚、血虚、津亏,则要根据相应的证候选择用药。治病同时固护正气,才不会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后果。

总之,中医是道,治病靠辩证知机,然后靠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组方,从整体平衡的认知来把握调和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恢复人体自我修复机能以达中和平衡之境,正是这种不同于西医的治病特点体现了中医的大智慧,更是历代中国人的大智慧。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编辑:尹玲玲
http://fc.sddp.net/html/newhouse/202207/169831/view.html


主管 中共东平县委宣传部 东平县文联 鲁ICP备05007463号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01号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东平信息港 Dongping Literature ang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8-2822003 举报邮箱:jb@sddp.net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微信公众号:泰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技术支持:东平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