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传说—白英老人!
2018-11-10
2018-11-10
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成祖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赴山东主持会通河的治理。
宋礼来到东平,站在运河边,立即被会通河水源不足、地势高低悬殊等难题困扰住了。
一天,宋礼路经戴村坝,遇上了白英老人。白英老人早年一直在运河里跑船,自然对当地方圆百里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攀谈间,白英道出了思谋已久的抬水之策:
.南旺者,南北之水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水。筑堽城及戴村坝,遏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南北置闸三十八处。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夏,宋礼调发青州、兖州、济宁及直隶、徐州民工20余万人,按“白英策”展开施工。
起初,民工们从附近的山上采来方石,一块一块加以垒筑,构成坝体,并用石灰粘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
白英找到宋礼,建议说:
“用石灰勾缝是不行的,石灰经不住水的浸泡,用不了多久就会渗漏。一渗漏,坝体就会坍塌。”
“老人家,那你说该用什么来勾缝才好呢?”
“当用‘勾缝剂’。”
“勾缝剂?”
“是,就是用糯米浆调和石灰,兑成.勾缝剂’。用它勾缝坝体才结实,才牢固。”白英回答说。
“好!就这么办!”
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整个会通河工程全面竣工。
会通河畅通了!
喜讯传到紫禁城,明成祖龙颜大悦:“传旨,着工部尚书宋礼携汶上老人白英即刻进京复命,朕要重重地赏他们。”
宋礼携白英踏上了赴京复命、觐见皇上的路途。
不料,宋礼一行走到德州桑园时,白英老人突然感到胸口疼痛,接着满脸虚汗淋漓,不一会儿,为会通河操劳过度的白英老人合上了双眼,永远地走了。
白英老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中国水利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名字与会通河工程一起永留青史。(摘自走进东平)